领取MOLI红包

你的位置:Lush AI中文网 > JUP中文网 >


无人机“夜视眼”揪出违法施工

发布日期:2025-01-10 12:01    点击次数:105


  ▲厦门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大力创新执法机制,推动科技赋能。   ▲执法人员使用红外热成像夜视无人机,锁定进行违规夜间作业的土方工程车辆集群。   文/图   本报记者 许晓婷   通讯员 徐德胜   黎功樯 陈智勇   小“天眼”来了!无人机+红外热成像,黑夜中,让夜间施工噪声、工地扬尘污染无处藏匿。今年,省、市纪委监委继续将“静夜守护”纳入点题整治,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,各区各部门持续做到部署落实到位、整治措施到位和职责分工到位。   近段时间,为落实点题整治工作部署,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首次派出执法人员,使用红外热成像夜视无人机开展夜航巡查,重点对我市工地夜间施工噪声污染、扬尘污染进行专项执法。   近年来,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大力创新执法机制,推动科技赋能。2021年以来,共购置配备9台无人机、1艘无人智能采样船、1台智能管道机器人、1台红外热成像气体泄漏检测仪、2台便携式VOCs气体分析仪,强化以在线监控为主、视频检查调度为辅的非现场监管手段运用,为高颜值生态花园之城筑牢环保科技屏障。   现场1   打桩机关门施工   被无人机逮个正着   起飞、巡查、取证。夜色中,空中“侦察员”正式“上岗”,在工地上方及周边不停盘旋。   10月10日,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执法人员巡查到翔安区某工地时,发现工地大门紧闭,场内一片漆黑,看不到工地内的情况。“似乎没有施工人员在工地里,但远处却持续传来施工噪声。”执法人员告诉记者。为尽快查清状况,执法人员派出无人机“登场”,在空中不断进行夜航巡查。   果然,将无人机模式切换到红外热成像功能时,黑乎乎的画面突然变亮,一片暗紫色图像中,可以清晰看到10余个呈现出亮橙色的打桩机,正“加班”作业——根据无人机取证,执法人员立即锁定该工地纵深远处,正在违规夜间施工作业的打桩机集群,固定了夜间超时作业,同时产生噪声污染的证据。   经确认,该工地未经主管部门审批,擅自延长夜间打桩作业时间,且未采取有效降噪措施,已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。执法人员现场督促施工单位立即改正,并将上述情况通报给建设、城市管理等主管部门查处。   现场2   渣土车关车灯躲检查   难逃“夜视眼”   当晚,在另一处工地,执法人员又敏锐地发现猫腻。   该工地虽同样大门紧锁,但工地门口的地面上,却有明显渣土痕迹。“很可能是渣土作业车辆掉落的,并且仔细观察,工地周边的空气中有隐约可见的扬尘污染。”执法人员说着,操作无人机升空,在工地上方四处盘旋,进行夜航巡查。   执法人员的猜测很快被印证,当无人机切换到红外热成像功能后,执法人员立即锁定了工地里刚刚还在“加班加点”的20余部渣土车。这片渣土车集群当时已关闭发动机、车辆灯光,企图利用黑暗掩护、逃过执法检查。可是滚烫的发动机热源,毫无保留地暴露在无人机的红外热成像“法眼”之下。执法人员当场固定该工地施工单位夜间进行产生噪声污染、扬尘污染的施工作业证据。   经确认,该工地未经主管部门审批,擅自延长夜间土方作业时间,且施工现场未按照扬尘管控“6个100%”要求落实控尘措施,已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。执法人员现场督促施工单位立即改正,并将上述情况通报给建设、城市管理等主管部门查处。   【揭秘】   无人机辅助巡查   解决取证难问题   “实施无人机辅助巡查、调查取证,有效解决现场执法中取证难、监管难等问题,对环境违法行为可以起到强大的震慑作用。”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相关负责人称,无人机辅助巡查大幅提升案件办理实效,为精细化管理、科学化治污奠定了扎实基础。   “特别是此次配备红外热成像的新型无人机,是我们24小时的好助手,可不分昼夜、全天候作战。”该负责人坦言,过去,一些违法行为人抱有侥幸心理,时常采取锁闭现场大门、关闭场地照明、作业车辆熄火等手段,利用黑夜掩护进行躲藏。如果仅靠执法人员肉眼目视,执法难度较大,执法效率效低。但现在,有了红外热成像新型无人机做空中“侦察员”,即使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,执法人员也能迅速、准确地锁定、固定违法行为,让违法违规行为无处遁形。   “红外热成像夜视无人机的使用,快速、精准、高效、全覆盖。解放出的人力,可以重点攻克其他执法难点,为守护城市每一晚的安宁贡献力量。”该负责人表示,接下来,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将不断提升无人机操控水平,力争快速精准,高效覆盖更多执法领域,为环保执法工作插上科技智慧翅膀。

    热点资讯

    相关资讯